景德镇学院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

| 暂存书架(0) | 登录



MARC状态:已编 文献类型: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:11

题名/责任者:
“去作者”观念与“作者之死”思潮研究/张同铸著
出版发行项:
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7.6
ISBN及定价:
978-7-5161-9752-3/CNY66.00
载体形态项:
213页:图;24cm
个人责任者:
张同铸, 1975- 著
学科主题:
文学理论-理论研究
中图法分类号:
I0
一般附注:
本书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 (批准号: 14HQ015) 2016年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精品著作工程一般资助
责任者附注:
张同铸, 男, 1975年12月生, 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。
书目附注:
有书目 (第204-209页)
提要文摘附注:
作者主体性问题是西方文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。自柏拉图起, 在西方文化中就一直存在着“去作者”观念, 就是在讨论诗歌等作品时, 忽视或取消作为经验个体存在的作者的作用, 将所谓真正的作者归之于一种超越性的力量。本书致力于探讨20世纪西方的“作者之死”思潮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“去作者”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, 并指出该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(巴特、福柯、德里达) 受20世纪语言学转向之后的语言观的影响, 不再把作品归之于神意, 而是将其归之于语言, 并且注意到了读者的作用, 具有非常鲜明的反神学和去中心的革命意义。在指出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反思其不足, 这种不足主要是由于其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沼。要想克服这种不足, 既要考虑到社会实践和主体间性, 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中的唯我论和独断论进行反思, 也要从中国的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。作者与读者在语言中交流、对话, 文本的意义得以确立。作者主体性与读者的主体性是互补的存在, 没有哪一个能否定另外一个的存在, 从而确立其独断的地位。这与中国文化中的圆融思想是一致的。
全部MARC细节信息>>
索书号 条码号 年卷期 馆藏地 书刊状态
I0/77 20055074   社科阅览室(5楼) 图书定位    可借
I0/77 20055075   社科阅览室(5楼) 图书定位    可借
I0/77 20055076   社科阅览室(5楼) 图书定位    可借
显示全部馆藏信息
借阅趋势

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(点击查看)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
  证件号 条码号 Email
 
姓名:
手机号:
送 书 地:
收藏到: 管理书架